在中国古代,货物间的交易以白银、铜钱为主,虽然到了宋朝有类似现代银票的交子但无论是平民百姓,还是富商高官,在日常交易上仍以银钱为主。而除了用较大面额的物品交易的白银以外,还有一种名为碎银的货币他们如同石块一般大小,由于没有数字在上面,很多研究历史都难以理解,这些碎银的主要面值该如何确定,如何进行交易?主要用途又有哪些?
如果将银锭和铜钱比作现在的货币的话,银锭就相当于现在50以上的面额货币,最小面值的一两或二两,大致相当于现在2000元左右,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高昂的货币价钱,因此一些电视剧中,一些富豪或主角说的几百或者几千万两作为交易剧情,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,因为这样的交易,基本属于国家级的交易,普通人可做不到。
而所谓的碎银,其实就是这些银锭的切碎后的另一种货币,因为古代的银子的制作原料为纯银,材质非常软,是可以切开的,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交易所用,而具体的面额,则根据重量而定,古代有一种名叫戥子,就是专门衡量银两重量,以此确定对方交易的金钱数量为多少,不仅是碎银,一些作为货币交易的媒介物品,如金、银或者香料等,都可以用戥子进行称量。
展开全文
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,日程消费基本以铜钱为主,银锭就算是碎银也很少人能够用得起,因为以当时老百姓的收入平均收入水平,就算你用碎银与他进行支付,他也不可能给得起。
另外当时用于制作碎银或者银锭的纯银,在交易上除了看重量,还得看成色,如果颜色不行,这些银两就是等同伪钞一般的存在,所以银锭和碎银的使用,大部分在做大生意和银号兑换碎银等时才会出现的。
而碎银除了商品之间的生意交易以外,另一种功能就是纳税,当时官府收缴税收的时候,一些富裕阶层有时候也会将一些多出来碎银作为收税金钱上缴上去,官府所作为税收使用的货币官银,有一部分就是以这些银锭溶解之后重铸而成的。
不过这种做法在明清时代,却成为了官府一些人用来贪污的手段,在溶解重铸的过程,银锭的重量会比原来的碎银加起来的重量有所减少,这是溶解过程必然造成的损耗,但具体损耗多少,却不容易计算,不少官员就会以此为理由,对地方百姓增加税收,从而导致贪污盛行的一种来源。
碎银的存在在明清之后的负面影响逐渐增加,原因则是白银不是主流交易主要媒介,只是重要金属商品的交易工具。因此大部分的货币交易都是以铜钱或铁钱为主。
而随着纸币的盛行,则是在元朝之后开始,不少统治者都开始以纸币代替铜钱,但由于对经济市场认识不高,货币在任意发行下,纸币很快贬职,贵金属被政府轻易买入,在导致人们的购买力逐渐下降,也加大了群众的负担,不少朝代就是因此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农民暴动。这也导致了后来雍正继位后,为何推行火耗归功的原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