鲤鱼既然可以作为一种礼品用于赠送,有时献鱼者在赠鱼给某人时,为了让他更好 地明白献鱼人的心意,往往会附带一幅手书放在其中,慢慢地,这种做法成为风 气,所以后人往往称书信为“鱼书”。而鲤鱼也渐渐成为书信的使者,古乐府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中就有记载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 。”
秦汉时期,出现了很多关于鲤鱼的传说,把鲤鱼进行神化,赋予了鲤鱼许多非凡本领。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鲤鱼跃龙门传说,道人琴高乘坐赤鲤升天的故事,到后面普通捕鱼人子英乘坐鲤鱼成仙的故事。在古代传说中人们认为乘鲤可以升仙,是因为他们认为鲤鱼有灵性,能通神,可达“两极 ”“两界 ”,所以人们可以乘着鲤鱼升天,成为神仙。
魏晋时期,道教从汉末就把鲤鱼定为圣物。而晋人王祥“卧冰求鲤 ”的故事,又使鲤鱼同孝道发生了联系 。在崇尚孝道的古代,这种传说往往会成为统治者要极力宣传的对象,所以鲤鱼与孝道联系就更加紧密了。
唐朝,用国律形式把鲤推崇为国鱼,是我国尊崇鲤鱼的极盛时期。 由于鲤鱼为道教圣物,又是诸鱼之首,又因“鲤 ”与唐王室和道祖老子“李”姓同音,唐朝推崇道教,神化李姓,对鲤鱼大力保护和尊崇;除此之外,唐朝还推行鱼符,作为权势和身份的象征;而且信使“双鲤鱼”发展到唐代,在唐诗中又衍化出了“双鲤 ”“双鱼 ”“鲤鱼”“素 书” 等众多和鱼有关的指代“书信”的意象 。
自唐以后,鲤鱼崇拜走向大众化 、民间化,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。从唐代开始,“烧 尾”“烧尾宴”即成为因高升、显达来办宴会的名称。清朱彝尊《饮毛检讨寓斋》之一:“城隅烧尾宴曾同,六载同来就菊丛,”现在,人们遇上升迁,孩子考上大学等喜事,也为他们庆贺,宴请宾客。
很多地方至今都流转着鲤鱼崇拜的各种形式 。武夷山的五夫镇至今还有古老的龙鲤戏 。 在福建周宁县普源村有一条“鲤鱼溪 ”,溪中鲤鱼成群,村 民不能捕食,当鱼自然老死后,还要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仪式,敲锣打鼓设祭品,将鱼烧后埋葬,每年的清明节,村人都要到鱼冢去祭祀。
在浙江其它一些地区,每年除夕要举行“祝福仪式 ”,将一条活鲤以红绳穿过它的背鳍,悬挂在木头做的龙门架上,再用红纸贴住它的眼睛,象征来年幸福安康 。 在今陕西洛川人的婚俗里,新婚妇女在端午节时须同娘家人同吃先蒸熟再炕干的鲤鱼馍,儿童还要鱼模挂在胸前 。而江西吉安的鲤鱼灯表演流传至今,在年节灯彩表演中备受欢迎,并在08年被收录入国家文化非物质遗产名录 。
鲤鱼不仅在风俗中备受宠爱,还被民间工匠们请到了各种雕刻艺术中。有不少人们的门柱 、砖雕 、屋顶、石雕中,都可以看到鲤鱼的形象,这些鲤鱼都具有一定的含义:如象征飞黄腾达 、功成名就的“鲤鱼跳龙门”,希望日子富裕红火的“年年有鱼”等。说到民间吉祥图案中的鲤鱼,更是无处不在,年画、窗花,剪纸、雕塑、织品、器皿等,随处可见鲤鱼的身影:“连年有余”“娃娃抱鱼”“富贵有余 ”“莲里 (鲤) 生子”“五鱼戏莲”……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总之,鲤鱼崇拜流传深远,鲤鱼这种生物,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:蕴含着子孙绵延、丰收富裕、高升显达、孝顺多福的意义。人们对鲤鱼的崇拜,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日前,巨大锦鲤现身百年皇姑、东方院落的学府雅宅—美的瀚悦府售楼处,定能为沈城百姓带来好运与吉祥。
*本平台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,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分享,让更多人获取所需资讯,图片版权方未能找到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,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.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